稻田灌水技术
稻田灌水技术
1、浅水插秧插秧时,要有一层瓜皮水,这样可以掌握株行距一致、插得深浅一致、插得浅、插得直、不漂秧,不缺穴、返青也快。
2、深水返青,插后要立即灌深水,有利返青。因拔秧时,拔断、拔伤根、叶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。
3、分蘖期浅水与湿润灌溉相结合,分壤期稻株地上部、地下部均迅速生长,蒸发量与蒸腾量均较大,需要水分较多。而地下部根的生长不仅需要足够的水分,还需要充足的氧气。为了保证水分与氧气的供应,最好是浅水与湿润灌溉相结合。
4、分蘖末期晒田,水稻分蘖末期,已处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转化期,群体处于分蘖高峰期,争光、争肥的矛盾激化;而个体既要生长营养器官(顶部叶片生长,茎秆伸长),又要生长生殖器官(幼穗分化),同时根系还要伸长。
5、穗分化到抽穗期浅水勤灌,穗分化到抽穗期是穗器官形成时期,也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的高峰期,其需水量约占全生育期40%,需以浅水勤灌为主。
6、抽穗开花期浅水灌溉,水稻抽穗开花要求空气的相对湿度为70%~80%,因此需要稻田保持一定水层。除能直接保证生理需水外,还能调节土温,提高空气湿度。若受旱,轻则延迟抽穗或抽穗不齐,重则形成所谓“卡脖旱”,湿度过低,花粉和柱头受旱,失水,则不能进行正常授粉,形成秕粒。抽穗开花潮,稻田保持3~5厘米浅水层合适。
7、乳熟期于干湿湿,以湿为主 抽穗后,水稻开花受精,子粒开始灌浆,争取粒重和防止叶片、根系早衰,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。通过“干干湿湿,以湿为主”,以水调肥,以水调气,以气养根,以根保叶,才能达到青棵活熟,子粒饱满。
8、蜡熟期水分管理,水稻进入黄熟后,需水减少,一般不再灌溉。前期最好保持土壤有80%左右的含水量,以不问断叶、叶鞘、茎养分输送和子粒的干物质积累。细胞里含水量充足,会延缓作物的衰老过程。对南方双季晚稻、北方单季稻适当延迟排水,增加土壤湿度和温度,延缓叶片衰老,增加粒重具有重要意义。南方双季稻区,为了不影响早稻收获后及时整地和尽快栽插晚稻,即使早稻蜡熟期,仍不能使土壤过于,而需有一定水分。